学习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习资料>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二

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二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一.朝代更替

三国(220-265)魏 曹丕 洛阳          265 司马炎建立西晋 都城洛阳

(221-263)蜀 刘备 成都          263 魏灭蜀

(222-280)吴 孙权 建业(今南京)280 西晋灭吴,完成短暂统一

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

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经济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商业:

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文化

思想:

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艺:

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文学:骈体文 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科技:

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隋唐(581-907年)

一.朝代更替

隋:581年 定都长安  589年 灭陈完成统一   618 年隋炀帝被杀

   (秦与隋的相同点:秦与隋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借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使汉、唐成为古代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都有重大的工程建设——秦:长城;隋:京杭大运河;都是短命王朝)

唐:618年 李渊 定都长安

    907年 亡于后梁(节度使篡权)开始了五代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繁荣鼎盛时期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

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 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最高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经济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领先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天文历法:僧一行 测量子午线长度 世界最早;僧一行 梁令瓒 黄道游仪

宋元时期(907-1368年)

一.朝代更替

五代(亡于北宋):黄河流域,相继出现 梁唐晋汉周(907-960)

十国(亡于北宋):南方 相继或并立十个政权,其中一个在山西(907-979)

北宋:(960-1127亡于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契丹)916-1125亡于金

                                西夏(党项族)1038-1227 都城今银川

元昊建立 亡于蒙古

                                大理:唐后一直存在,亡于蒙古

                                金(女真)1115-1234 完颜阿骨打建立 亡于蒙古

南宋:(1127-1279亡于元)

      于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大理、金、蒙古政权(元)

元:(1271-1368)  1272年迁都:上都——大都(北京)

                  1279年完成大一统(完成统一的朝代:秦晋隋元)

二.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三.          特征表现

政治: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

   *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

民族矛盾激化。    

C.王安石变法:背景 ;内容:影响:原因

D.元的大一统: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

   1279年,灭南宋

E.忽必烈改革:北京:内容:影响: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

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农业:

①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

②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

③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

             南方相对稳定;

            统治者的重视;

            政治中心南移

手工业

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

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朝: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

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

商业:

①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

②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③专门娱乐场所:瓦子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

泉州在元朝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均输法(狩猎、开山、采石)

文化:

①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宋广泛应用在狩猎、开山、采石,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

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

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

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

②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合一盛行

    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

方法是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著》为科举考试内容。

陆九渊:南宋心学代表人物

    主张:心即理也,理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评价: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③文学艺术:世俗化,多元化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绘画:文人画、风俗画

发展原因: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文人画:注重内心修养,宋代,文人画由写实转向写意。

             北宋:构图气势雄伟,画风阳刚豪放。(北宋局部统一;经济发达社会稳定)

南宋:以江南风光为主,构图不对称,(南宋偏安江南)

风俗画:张择端 北宋 《清明上河图》

文学:宋词元曲

宋词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便于吟唱,表达情感。

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产生原因: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城市经济发展,民俗文学繁荣。

代表:马致远、张养浩

戏曲:宋末:南戏,浙江温州一带,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瓦舍,娱乐场所。

元: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成熟,进入黄金时期。

特点:时空自由,象征虚拟动作表意。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家)


小学评估
初中评估
高中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