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习资料>上海高考语文复习笔记三

上海高考语文复习笔记三

第七章 作品的艺术形象

 

赏析点

主要作用

赏析方法

人物形象

是某一类型人物中的典型代

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作家反映时代、凸显主题的工具。

先总述典型性,然后逐一举例分析其个性特征,最后总说典型意义。

意象

是景物和情意的结合体,既表现为客观景物,又含有主观情感或理念,是诗人抒情达意的工具。

先找出物象景象,然后提出其中包含的情意,可进而概括意象特征。

物象

作品中集中描写的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能形象的反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征,寄托作者志趣追求。

找出物象,一一举例分析其特征,归纳其象征意义。

象征形象

    既具有一般事物的特征,又具有人类某抽象集体或事物的特征,形象而深刻的体现着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理想或追求

    找出象征体例析其特征,归纳其象征意义。

诗中有画

    选取典型景物,加以科学组合(顺序、视角、主宾),进行细腻描绘(色彩、声音、动静),凸显景物特征,构成画面,抒发情感。

    选取哪些景物,如何组织和描写,构成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何种情感。

 

第八章 作品的表现手法

 

一、 表达方式

叙述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记叙。

2.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议论、抒情

1.叙后议论:点明文章主旨,升华主题

2.夹叙夹议:熔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笔法灵活;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画龙点睛,以抒情煽情造势,以描写渲染铺垫,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4.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含蓄,感染力强。

人称

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增强文字的真实性,增强表达效果。

2.第二人称: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有拟人化作用。

二、 表现手法

 

手法

作用

答题范式

象征

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找准本体,指出象征体,归纳象征意义,分析效用

联想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找到联想的两方面,分析其在丰富内容、表达情感、引发共鸣的作用。

对比

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表现作者好恶褒贬,给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

找出对比双方,提示对比用意,说明对比效果。

衬托

从侧面突出事务特征表现主旨,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思考

指出衬托双方,揭示衬托用意,说明衬托作用。

用典

用古人古事,借古讽今,含蓄委婉的表达情感;用诗文名句,佐证文意,增强说服力;用典可增强文化气息,增强表现力和可读性

    指出用典之处,解释典故内容,分析用典意图,说明用典效用。

比兴

比:形象生动。兴:先言他物,托物抒情,烘托气氛,奠定基调

指出比兴手法,说明动用情况,分析作用好处

反讽

鲜明的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鲜明的表达作者的褒贬好恶;幽默风趣增强感染力。

找出讽刺词句,说明讽刺对象以及特征,分析其效用。

虚实相生

    能够灵活自由含蓄的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思考。

找出文中“实”的内容,分析与“虚”的联结点,揣摩作者借助“实”要表达的情感。

先抑后扬

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使文章波澜曲折,增强可读性。

   分析“抑”或“扬”强调的是哪一点,揣摩其用意

托物言志

   委婉曲折的表达情感,将抽象情感表达得生动且理解。

   把握所托物的品性,找出物与志的契合点


小学评估
初中评估
高中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