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习资料>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五

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五

第三阶段:1895-1927

阶段特征: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政治

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1895-1912 清末

          1912-1927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经济

1. 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①19C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热潮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原因:①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②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③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⑤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⑥实业救国热潮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转变以及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2.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政治:全方位波浪式

1. 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1895年,强学会;

                1898年,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⑤(时代)民族危机加深

意义:①(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②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④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 辛亥革命——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资产阶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三民主义

      ④(组织)革命派成立组织领导革命:1894兴中会;1905同盟会

      ⑤(时代)民族危机

      ⑥(军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结果:①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标志辛亥革命失败

失败的判断依据:未改变双半社会性质;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失败原因:①(根本)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教训:在双半社会下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意义:①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经济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 五四运动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

     (时代)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北洋政府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外部)十月革命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意义: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主旋律

      ②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4.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27)

①中共成立

条件:(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帮助

纲领:最高纲领(中共一大制定):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民主革命阶段纲领/最低纲领(二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中心任务:开展工人运动

②工人运动

  领导: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成立,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事件: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告结束

  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③国民大革命

  A国共合作实现

条件:工人运动的教训(必要)

      中共二大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是一个真正的民主革命派,双方有合作基础

      孙中山愿意与中共合作,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

意义:国民大革命蓬勃发展

  B北伐战争:1926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C失败

标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最终标志)

失败原因: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中共年轻幼稚缺乏经验,

          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为中共领导新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发动了群众党员增多

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思想

1. 维新思想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民族危机加深

主张:以启蒙思想、进化论为基础,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代表: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作用: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对当时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特点:主张民主提出变法的必要性

      ③谭嗣同《任学》

        特点: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④严复《天演论》

        特点:阐述西方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引入人类社会

论战:围绕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思想交锋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体制

作用:(政治)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思想)使维新思想冲破了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

(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旧三民主义

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民族危机加深

      ④把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评价:(积极)提出推翻满洲封建统治

             (消极)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评价: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评价: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有空想性

评价:①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没有彻底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新三民主义

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

发展: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主张;民生主义添加了节制资本;确立了三大政策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 民主和科学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思潮;西方思想大量传入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

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中心:北大(原因: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

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民心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发对旧文学

发展:①提倡教育平民化

      ②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影响:(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

             脱离工农群众

     (积极)思想解放

4. 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①1918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②1919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1920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

5.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①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指定的最低纲领)

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社会生活

①衣食住行渐趋西化

  衣:中山装、旗袍;食:中西大餐;

住:居住大院(北)里弄住宅(南);

行:火车航空轮船

②断发不缠足(具有政治色彩)

  原因: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

③风俗:A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体现简化礼仪,自由平等的风尚

        B婚姻风俗变革

        C19C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介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④娱乐:电影出现,19C末传入中国

        A 1905《定军山》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

        B 1913《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C 1931《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⑤教育:1905 废科举,设学部,教育体制近代化

        1912 民国实行国民教育

        1915 新文化运动,教育平民化


小学评估
初中评估
高中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