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习资料>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六

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六

第四阶段:1927-1949

阶段特征:曲折前进

重点领域:政治

政治: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过渡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①井冈山道路

  实践:走出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A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上  升   B八七会议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秋收起义

            文家市会议:转变方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根据地

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红军长征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事件  遵义会议   时间地点: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内容:纠正了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③西安事变

原因:①(根本)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④蒋介石西安督战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

下了重要基础。

2.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讲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西安事变原因②③

意义:全面抗战的开始

②两个战场(配合)

国民党——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日本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正面战场

四大会战:A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消耗日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结果:重要城市相继失守

  僵持阶段——日本对其进行政治诱降

              汪精卫:投降日本

              蒋介石:为投降日本,但积极反共消极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

  防御阶段: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块:晋察冀)

  僵持阶段——日本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敌后战场,进行扫荡

              共产党及人们反扫荡

③抗战胜利

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根本保证)

      ②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支援(外部条件)

意义:①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壮大了共产党的实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收回宝岛台湾

3.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①两个命运两种较量:中共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A中共七大: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国民六大:一党独裁,发动内战

C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内战准备不充分,拖延时间;迫于舆论压力;欺骗民众

                  毛泽东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双十协定》民主建国,召开政协会议

D政协会议:内容: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②解放战争

A 1946.6——1947.6 战略防御,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山东陕北)

B 1947.6——1948.9 战略反攻,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到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 1948.9——1949.1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结果: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全部解放

D 1949.4.21 渡江战役 4.23 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结束

经济

民族工业——曲折(19C60.70——1956年底)

官僚资本——膨胀(1927——1949)

外国资本——势力扩张(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1927——1956年底)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1925——1927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 1927——1934

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标致毛泽东思想形成

3. 1940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党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

4. 1945 中共七大

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5.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斩一刀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以下为建设时期)

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6 《论十大关系》

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957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文革

 

现代中国(1949-)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概况

1. 传统阶段划分

①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经济:夺取资本)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

②1957-196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③1966-1976文革十年

④1978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 按现代化划分

1949-1956年底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和开始

1957-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折发展时期

1978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阶段(1949-1956年底)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和开始

主要方面:政治

政治

1. 新中国成立

准备:①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解放战争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胜利相结合的胜利

2. 制定宪法

时间:1954

会议:全国人大

内容:确认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评价: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③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

3. 政治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济

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间:1953

内容:一化三改造

②三大改造

内容:A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企业所有权变化

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重工业

结果:提前超额完成

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对比中国与苏联相似点

 ①都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相当于中国的三大改造

 ③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

④都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缓慢

 ⑤以忽视农业为代价

外交

1. 外交政策

①独立自主;三大政策:另起炉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 成就

①1949-1950 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 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仿真的提出促使亚非会议成功

思想:毛泽东思想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③1956《论十大关系》

④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⑤1957 提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第二阶段1957-1976(非重点)

阶段特征:曲折探索发展

正确探索

①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②1956 《论十大关系》

③1957 《关于正确树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④1957 整风运动,让群众相当提意见

⑤1960 八字方针,核心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失误探索

①1957 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1958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简称一大二公

          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生态环境,一大二公损害生产积极性,是导致1959-1961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要求中国还债)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9 反右倾斗争(党内路线斗争)

④1966-1976 文革

成就

科技

①两弹一星

  1964 原子弹;1966 导弹;

1970“长征一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1”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1975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②杂交水稻

  1973 袁隆平 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外交:超越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重

  1971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8 中美《建交公报》

  1979.1.1 中美正式建交

1972 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文化

1956 毛泽东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昙花一现

第三阶段(1978底-现在)

阶段特征:现代化建设的辉煌

一.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原因:两个凡是,继续左倾错误

意义: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

2. 内容

①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事求是最重要)

③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3.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

二. 改革开放

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程: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报给各农户长期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特点: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打破平均主义

                 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①农村   B乡镇企业

                 目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出现第二三产业)

              

农村改革使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②城市:时间:1985年

        核心:国企改革

              ①作用/意义: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 1992年开始

 

                  A  计划经济体制

                  B  80年代,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③经济体制  C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市场和计划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①引进来:引进资金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

形成格局:20C90年代中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A经济特区:1980年起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B 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

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C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 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1990上海浦东

  D内地

②走出去

2001年,中国加入WTO

意义:加入世贸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玉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成就

①GDP增长

②城市化进程加快

  A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B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继承加快

  C 21C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形成许多小城镇,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

趋势:小城镇迅猛发展

        形成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③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

④生活水平提高

三. 民主和法制建设

1. 措施:①拨乱反正(核心)

          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

          ③建立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

            A颁布1982年宪法

            B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C 1989.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99.4《行政复议法》

D 1997 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E 1999 “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④基层民主建设

四.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

2. 1982 中共十二大,强调金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1987 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形成

5. 1992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系统科学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概括。

6. 1997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 外交

1. 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多边外交

2. 成就:①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②改善同大国(苏联)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③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

         ④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政治性组织):2001年 中 俄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小学评估
初中评估
高中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