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1945——至今
1.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2.苏联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1953年
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持续到战后,制约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内容:(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
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1964年
背景: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内容:(工业)a 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在重工业;
b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
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特点: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自主权
影响:a 改革为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勃列日涅夫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
b 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全面滑坡(80年代初)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1985年
背景: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共总书记
内容:(经济)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重工业上;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影响:a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b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c政治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3.东欧剧变
原因:①西方的和平演变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③斯大林体制的危机长期得不到解决
4.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①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
开始: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混合经济出现)
制定经济计划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②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调整
A人民资本主义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特点:股票分散化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资金,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企业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B经营者革命
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
特点: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政策调整:实行福利制度,建设福利国家
原因:(根本)生产力的提高
特点:制度化,法律化;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大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实质: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④经济结构的调整
A第三产业发展,比重上升;
B知识经济的出现
以信息产业为支柱
是20C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1950——1973 黄金时代
原因: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政治上相对稳定;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④经济合作(欧共体)。
②20C70年代,滞涨(通货膨胀生产停滞)
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1.背景
①二战即将结束,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稳定世界经济;
②二战冲击欧洲中心地位,经济格局变化;
③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按自己意愿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霸权
地位。
2.建立
A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美国放弃双挂钩,该体系崩溃)
原因:同背景
时间:1944年
国家: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
内容:一个决议——《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
两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 又称世界银行)
*两个组织异同点
同:提供贷款
异: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
②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稳定汇率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世界银行 恢复和发展经济促进贸易均衡发展
一个制度——双挂钩制度
作用:①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B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原因:①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货币贬值)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战后美国经济强大,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推动其商品输出
时间:1947
国家: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
作用:①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②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支撑二战后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特点
①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反映世界经济全球化
4.区域集团化
A 欧盟
经济一体化:欧共体形成
背景: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传统国际地位下降,美苏以欧洲作为冷战的主战场,
③欧洲人意识到只有联合合作才能对抗美苏
过程:①1952,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7,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③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④1967,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意义:①经济的合作是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政治地位提高,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内容:①关税同盟(1968)
内容: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了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
作用:各成员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到1980年,欧共体超过美日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
②共同农业政策(1968)
基本原则: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
共同体优先原则
建立共同农业基金
作用:推动成员国农业发展
③欧洲统一大市场(1985年提出 1993年正式运作)
领域:人员、商品、资本、劳动的自由流通
政治一体化:欧盟
形成:①199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范围
②1993,欧盟正式成立
盟歌:欢乐颂
盟旗:蓝地上12颗金色五星构成圆环
发展:①1995年,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正式启用
②扩大:1995年,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2002年,又接受匈牙利等10个中欧国家,增至25个
目前为止,共27个成员国
意义:①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欧盟各国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③欧洲一体化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的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B东盟
背景:东南亚地区国家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发展
发展:1967,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曼谷举行五国外长会议,发表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东盟”正式成立
1976,巴厘岛首脑会议,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
1999,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东盟
2002,东盟自由贸易区
影响: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
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C亚太经合组织
背景:①20C70—80年代,亚太地区使世界上经济②③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建立:①1989,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12国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
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②1991,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特点:相互尊重的平等原则;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合作方式:“APEC方式”松散的,多样的,灵活的,单边与多边相结合
影响: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创造出了一个新模式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潮流,使美国再也不能无视世界潮流;
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建立:①1992,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
②1994,该协定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内容:美加墨三国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影响:①美加墨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上形成互补
②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③墨西哥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④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5.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形成:新航路开辟——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20C初)——最终形成
二战后出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发展
20C90年代——加强,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成因: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本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提供商品流通的渠道
⑤国际金融大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
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
实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一轮的资本在全球内的扩张
影响:(积极)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消极)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加强。
③引发全球生态危机
认识:①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③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
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产生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使全球化在当前形势下的具体表现,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同时也阻碍全球化发展(如集团间贸易壁垒等)
6.经济格局
二战后,两种经济模式并存且对峙——经济多极化(60.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俄罗斯:随着苏联解体,社会性质转变,但经济上仍占有优势
(五大经济体:美日欧中俄)
两极格局的演变
背景: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内容:战后如何处置德国;建立联合国
实质:美苏实力为基础的两分天下,打下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美苏实力超群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④国家利益的冲突
过程:(美)杜鲁门主义 时间:1947
实质: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 时间:1947年提出 1948年大规模实行
目的:稳定西欧资本主义;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特点:运用经济手段,更有隐蔽性
北约
(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1956)
经互会(1949)
华约(1955)
发展:美苏争霸 原因:赫鲁晓夫上台,苏联扩张争霸,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调整对外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60年代末
特征:美攻苏守 缓和与紧张并存
表现:(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核军备竞赛;1962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缓和
原因:经济危机、越南战争使美国实力下降
世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
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与苏联缓和,
标志美国政策的转变
在军备竞赛中,美苏差距缩小,苏联甚至稍占优势
表现:1972年 尼克松访苏
1975年 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美加等国首脑在芬兰召开欧安会,签
署了《赫尔辛基宣言》
第三阶段:70年代末——1991年
特征:互有攻守,缓和与紧张并存
表现:(紧张)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0年 美国卡特主义——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1981年 里根主义——小规模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力量
星球大战计划——目的:拖垮苏联经济
(缓和)时间:80年代中期
原因:苏联经济困难,迫使其调整对外政策——收缩;不
干涉东欧;和西方全面和解
表现: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1987年 美苏《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第四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出现:20C60 70年代
表现\原因:欧共体——欧洲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原因:
①民主改革;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④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⑤美国的扶植;⑥美国军事订货
*不结盟运动
时间:1961
发起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亚非一些国家的领导人
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暴力
影响: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物的局面
实质: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加强:20C90年代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根本)
第三世界在国际中的地位提高
表现:欧盟的建立和扩大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要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俄罗斯仍保有强大实力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
*多极化趋势与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
①渐进的,长期的过度
②和平过渡,没经过世界大战
③五个力量中心故乡竞争、制约、竞争过渡
影响:①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
时间:1950-1953
原因: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国;冷战的产物;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特点: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影响:冷战由欧洲扩展至亚洲;保卫了中国和朝鲜安全
越南战争
时间:1961-1973
原因:越南分裂,美国扶植南越;冷战的产物;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特点:不断升级,规模扩大(战争由扶植傀儡政权到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影响: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难以自拔,经济实力下降;
引起美国民众反对,反战和平运动高涨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收缩,美苏争霸形式转为苏攻美守的局面
中东战争
时间:1948-1982 五次中东战争
原因:地理位置重要;宗教和民族问题复杂;大国的插手,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的决议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运动
影响:阻碍中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东和平进程
1977埃以会议,和平谈判,1978美埃以《戴维营协议》
1982巴解组织提出“以土地换和平”
1993巴以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是中东和谈的重大突破
2003联合国,欧美俄退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印巴战争
时间:三次印巴战争1947 1965 1971
原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克什米尔的领土归属问题;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的宗教问题;大国插手
影响:使南亚次大陆地区局势紧张
两伊战争
时间:1980-1988
原因:领土争端——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民族矛盾——伊朗的波斯人和伊拉克的阿拉伯人
宗教争端;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影响:给两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海湾战争
原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特点:高科技战争;“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的局部战争
伊拉克战争
科技:第三次技术革命
时间:20C40 50年代(二战后)
背景:①社会的需要(二战中需新式武器;战后需发展经济)
②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对论
③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投入
标志:①原子能技术;②电子计算机技术;③航空航天技术;④生物工程
成就:①原子能技术:1945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应用于核电
②电子计算机技术:1946美国第一台计算机;20C60年代互联网问世,90年代普及
③航空航天:1957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首个太空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 奥尔德林登月
④生物工程:20C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多莉”
影响: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②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③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推动了世界格局的调整,促进了政治多极化;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现代主义文学
特点:反传统、反理性、强调个人主观感受、手法夸张怪诞
原因: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陷入怀疑、迷惘、苦闷
形式: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
代表:《等待戈多》法国 贝克特
现代美术
代表:毕加索《格尔尼卡》《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特点: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对色彩和视觉深入研究
原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哲学、心理学的影响
现代音乐派别: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空间音乐、机遇音乐、偶然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