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C以来世界文明演进
一.阶段:第一阶段:一战结束和十月革命——二战后
第二阶段:二战后——现在
二.内容: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
三.线索:现代化、整体世界的发展 (两条线索)
四.20C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
1.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过改革调整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
五.20C整体世界的发展
1. 政治文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60、70年代开始出现)
2. 经济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全球范围内经济上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
3. 精神文明:多元化(两种意识形态并存,倡导多民族文化)
理性化(对待文化的态度)
民族化
4. 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建立:十月革命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调整: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十月革命
条件:(客观)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同西方发到国家比,还是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一战引起革命
(主观)无产积极力量壮大,布尔什维克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农民的支持,建立了工农联盟
过程:1917年
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权力,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
四月提纲:目的:转变革命性质
方式:以和平方式将资产阶级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可能性:苏维埃有武装,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存在和平过渡的可能
(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使用武装,和平过渡不可能)
作用:成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十月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宣布
(政治)一切权利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法律)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
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政府)选举,批准了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整体)苏维埃整体
特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均属于人民委员会;一党执政
弊端:缺乏权利的监督
(宪法)1918全俄苏维埃通过第一部宪法,正式定名苏俄
(国名)1917——1922 苏维埃俄国 苏俄
1922——1991 苏联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经济文化并不十分
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特点:(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
(道路)城市中心论
(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方式)设想和平夺权(四月提纲)——暴力革命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背景:(外患)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①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③取消商品贸易,国家分配生活必需品
④强制劳动
评价:①最大限度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胜利
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
时间:1921年
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急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暴动。
③国家没有能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新经济政策 内容:①固定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允许自由贸易
评价: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时间:20C30年代中期确立
斯大林体制 确立:1925 工业化;
1927 农业集体化(私有——公有);
1928——1932 1933——1937五年计划
表现:①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①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行程里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②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重视国家积累资金,忽视消费品生产;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经济体制。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直接)供需矛盾 供给大于需求
(导火索)股票投机过度
特点:范围广、破坏性强
影响:国际关系恶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
2.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法案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包括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以实现“工业和平”,消除产业过剩。法规也涉及到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
“蓝鹰运动”
③调整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核心:国家干预经济
评价:①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②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
时代,进入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比较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相同:(背景)政治经济危机
(手段)国家干预和调节
(内容)农业政策方面,对农业生产、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
(结果)经济恢复和发展,缓解危机
不同:(根本目的)苏: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侧重点) 苏:农业;美:工业
(方式手段)苏: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美:实行和加强国家干预
(性质) 苏:社会主义性质
美:资本主义性质
3.凯恩斯主义
背景:经济危机爆发促使人们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内容: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做法:扩大需求:①举办公共工程 ②增发货币,降低利率 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意义: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理念;
②二战后取代自由发那个人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衰落:20C70年代——“滞涨”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逐渐让位于其他学派。
*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29年经济危机
1.科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背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人物:相对论:爱因斯坦
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
意义:(相对论)①相对论的提出使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变革
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C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危机
③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
(量子力学)①广泛应用于多种科学领域;②直接指导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艺术:现代主义流派盛行
美术:人物:毕加索
派别:抽象派
代表作:《格尔尼卡》《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20C20年代末盛行)、表现主义音乐
3.电视
人物:贝尔德
时间:1926年,发明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正是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
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现场感强。
功能:①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②电视还成为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娱乐功能;
④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产品展示给他人。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1919年巴黎和会:参与国:英:大陆均势,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使法国称霸
美:插手欧洲事务,攫取世界霸权
法: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霸权
日:攫取德国在中国及太平洋的利益。
条约:签署了对德合约;后协约国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
匈牙利、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合约。这些合约与《凡
尔赛和约》并称为巴黎和约。
1921年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影响:①调整大国关系,是欧洲及太平洋地区保持了暂时稳定,军备得到一定控制,有利于
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没有彻底解决原有矛盾,反而产生了新矛盾:
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于战败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维护工具:国联(1920——1946)
时间:1920
地点:瑞士日内瓦
提出:美国威尔逊(美苏未参加)
机构:大会、秘书处、行政院
评价:①初期发挥了一定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处理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
济、社会方面问题,后期对法西斯扩张也起了一定限制作用,也为后来联合国
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国联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他们维持霸权的工具。
③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法等国面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抛弃了国联的基
本原则,纵容其侵略,严重损害了国联的威信。
调整:A道威斯计划
背景:鲁尔危机(法国丧失了获取德国赔款的主动权)
内容: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其恢复经济。限制德国——复兴德国
影响: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德国经济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称为德国发动二战的经济基础
B洛迦诺公约
背景: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的提出,迫使法德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两国关系,长期对抗的结果使得法德两败俱伤,两国开始探索和解道路。
内容:欧洲的安全
影响:①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改善法德关系;
②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违约时单独制裁的权利,使法国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C《非战公约》
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影响: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犯罪”的法律基础,二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主要法律依据。
③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未能有效的阻止战争。
崩溃: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崩溃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崩溃
原因:凡——华体系自身隐含的矛盾
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反对法西斯的力量分散,没有联合起来遏制法西斯扩张。
2.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日经济发展迅速却在凡华体系受压制(根本)
②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3年希特勒上台标志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6年日本二二六政变,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异同
同:(背景)经济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
在凡——华体系中受压制
(实质)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影响)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异:(方式)德:依靠法西斯政党——纳粹党,通过合法的议会选举方式成为第一大党组阁;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日:以军部为核心,发动战争和政变建立法西斯专政;自上而下
③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制大战爆发(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中国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斗争——1931九一八
④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绥靖政策表现:A 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联承认日本侵略,却国联监管中国东北
B 国联虽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对其进行经济制裁,但并没有涉及石油,英国仍允许意大利军队使用苏伊士运河。
C 面对意德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采取“中立法案”
D 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E 苏联同德国连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⑤德日对凡——华体系不满,要求打破该体系
过程:爆发:1939.9.1 德国突袭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初期阶段:占领国家:1939年 波兰
1940年 丹麦、挪威
1940年 进攻西欧占领荷比卢法
*不列颠战役——德国首次失败
德国占领东南欧14个国家
大战扩大:1941年 苏德战争
1941年 太平洋战争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1年,美国《租借法案》
1941年,英美《大西洋宪章》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成立
意义:极大的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
从根本上扭转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
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折点: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1943年)也是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胜利:四次国际会议三次重要登陆
开罗会议:1943年 美英中
德黑兰会议:1943年 美英苏
雅尔塔会议:1945年 美英苏
波茨坦会议:1945年 美英苏;美英中发表《波茨坦公告》
北非登陆——北非战场结束
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诺曼底登陆——德国投降
意大利投降:1943.9 德国投降:1945.5 日本投降:1945.8.15
性质: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意义:①灾难——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②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胜利是人类的胜利,是民主战胜专制的胜利,是
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③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联合国诞生
④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世界由以欧洲为中心变为两极格局
⑤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范围,在欧亚建立起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⑥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⑦世界中心逐步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⑧二战期间科技的发展促进战后新技术革命兴起
⑨世界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