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资讯政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升学资讯>高考资讯—高考语文:耐人寻味的“中国味”

高考资讯—高考语文:耐人寻味的“中国味”

高考资讯—高考语文:耐人寻味的“中国味”



2019年高考已经结束,作为高考第一场考试科目-语文,备受网友的关注。今年上海的语文有何亮点呢?一起来看看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据悉,2019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老师父亲——辛丰年的《耐人寻味的中国味》文选节选。对此次命题和答题思路,教育考试学院专家,知名学者、教授均有各自的看法。

 

上海教育考试学院专家点评:

 

一、立意高远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

 

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三、思维深化

 

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心,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考合一理念,充分提供了回溯自身经验与认知过程的写作答题空间,有效实现了学识与见识相融合,实践与知识互为促进和生发的命题思路。

 

中文自修——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 王意如:

 

这道题目中的思维含量并不低,音乐只是一个例证,需要从中抽象出带有普遍性的道理,而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又需要考生再一次把它演绎出来。这就要看考生的对话能力了。考生的对话对象很容易想到的是阅卷者,而阅卷者也是在命题者所发起的对话空间之中的,在衡量考生写得好不好的时候,阅卷者的脑子里是以命题者给出的话题为标尺的。

 

因此,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必须优裕地游走在命题、阅卷者组成的对话空间里,全部明了命题者的意图,还只完成了对话的一半;在保证信息接受和反馈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另一半是必须保证和阅卷者的对话也是清楚明白和有思维内涵的,是有说服力或者感染力的,是生动、有趣并且有意义的。

 

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

 

这个题目乍看之下,爱国主义的色彩极浓,要求分析音乐的中国味。但这种爱国主义是要放在全球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音乐对比当中浮现出来的。这可谓一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与往昔我们熟悉那种偏狭封闭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音乐中的中国味,其实也是中国梦的一种变体,学生如果能够将两者联系起来,应该说会得到更好的成绩。

 

著名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叶开:

 

越是深入人心的,越是尊重生命的,才真正能成为世界性的。对生命的尊重,对美的热爱,从某个具体民族或国家的音乐艺术出发,超越了本民族,超越了本国家,而具有了普遍性

 

“倾听不同的音乐”、“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样的命题,看着优雅,似乎有论述空间,但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孩子们只能在上下学的短暂时间,塞着耳机听听手机里音乐软件的音乐,娱乐一下,还不完全是“欣赏”,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只能是有些个人感受。建议可以给学生更多接触音乐“中国味”的机会,培养他们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上海市特级教师、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黄荣华: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大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时代,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具体到题目而言,音乐如此,其他更是如此;由音乐“中国味”到其他中国味,最终是“文字”的中国味,“语言”的中国味。这是当下语文教育、母语教育的重要议题。这个题目呼唤我们对自己拥有的几千年民族文化进行深情地回顾、体认、欣赏与皈依。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立定中华大地,放眼世界,拥抱世界,更有力量地参与到现代世界的建设之中。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胡根林:

 

2019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多年的命题方向,具有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特征本次写作重点可以是谈在人认识事物,尤其是如何认识本土的、民族性的事物乃至如何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独特性:拓宽视野、见识与了解更多与自身不一样的事物,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体认,以利于更好地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特征性的东西。对此,考生还可以深入一步做相关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人需要不断接触与自身有差异的事物来提升自我认知?材料中“更有意识”这个表达颇值得玩味的,也就是说发现事物独一无二的特征,源自于对事物之间的比较,而不是仅仅单凭一腔热血、满怀情感,对事物的认知应建立在理性的、广泛性体察的基础上。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曹家欣(第五届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

 

掩卷而思即便出内容于意料,却尽内核在情理。不仅展现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姿态,而且做足了“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海派精明紧紧衔接语文课程核心标准的高阶,由美育(音乐)到德育(中国味),对材料的讨论更依托尊重客观现象的发现与思考(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上海市进才中学语文教师 谢燕(第十一届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

 

这则材料表面上是谈音乐,感受并寻找“中国味”,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材料中包含了认识事物、认识自身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多了解、欣赏不同事物,才能在比较中更了解自身特点“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们在接触、认识、欣赏不同文明、文化之美的基础上,在彼此的比较中反观自身文化、寻找“中国味”,从而能够更理性、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文化的优点和不足,树立文化自信。

 

综合而言,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依旧沿袭往年的思辨性,同时要求考生贴近生活,加强对生活的认知。

 

当然,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文化独具全球性视野。因此,建议已经广大的学子一定要时刻培养自我的开放意识,从不同事物的认知当中找到最真的自我,培养出独特的自信。

 


小学评估
初中评估
高中评估